小剧场里的大温情:话剧《民生巷11号——之二》引专家学者热评

2024-11-07 09:40:49   浏览:146  

10月17日-10月20日,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2024年优秀小剧场巡演剧目——话剧《民生巷11号——之二》在连云港和江阴连演三场,为广大市民送上了一份精彩的艺术大餐



话剧《民生巷11号——之二》由南京市话剧团与南京市艺术创作研究院倾情打造,入选2021年度江苏艺术基金资助项目、2022年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投入剧目,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。现场引起观众阵阵掌声,专家学者也发表评论赞扬该剧的艺术内涵。演员们精彩的表演博得了观众阵阵笑声、掌声和泪水,在感受喜怒哀乐、真情温度的同时,引发观众对生活、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,特别是对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及生命归属的关注与共鸣。观众薛女士看完这部话剧后,感慨良多,“这部剧有着鲜活的生活气息,好像我就是民生巷11号的普通一员,尤其在讲述南京城南老宅市井生活的时候,一下子把我拉回到小时候的记忆,是一部很值得回味的话剧。”


专 家 评 论
以人性之善缝合情感碎片——评话剧《民生巷11号——之二》

文 | 胡一峰

一个石英钟挂在舞台的中央,滴答之声清晰可辨。南京市话剧团与南京市艺术创作研究院共同推出的原创话剧《民生巷11号——之二》如此开场,暗示观众这是一部与时间有关的作品。时间是这世上最冷酷无情的东西,对谁都一视同仁,不多不少,不快不慢。或许因为这个缘故,舞台上的滴答声,似乎有些突兀,也有些刺耳。好在这个发生在南京民生巷11号的故事十分温馨,马国庆、肖国庆、于国庆这三个从小玩到大、从大陪到老的小伙伴,用各自的生命互相温暖,又以纯真的友情温暖了从外地迁来的女孩白雪。
在这个横跨几十年又浓缩于几天内的故事里,我们看到了历史风浪、生老病死对生活和情感的撕裂,更看到了人心深处的善意对碎片的缝合。随着作品缓缓而坚定地释放出绵长的治愈之力,我们内心深处对于生活和人性的信念得到加持,连滴答声中的时光流逝也不那么令人焦虑了。



《民生巷11号——之二》采取双线交织的方式,把故事娓娓道来。明线开始于三位老年“国庆”遭遇旧房改造“危机”。住房是肉体的收纳间,也是心灵的避风港。民生巷的这几间老屋,收藏着三位国庆的人生故事,也浸润了他们复杂的情感。三位老人中,退休工人马国庆罹患前列腺癌,儿子儿媳在北京工作,主要靠怀孕的表妹大花照料;退休教师肖国庆困于阿尔兹海默症,气走了几个保姆,又不愿意去养老院,独身未婚的女儿为了照顾父亲,身心俱疲;退休干部于国庆有心脏病,家人远在德国。三位老人的生活境况,无疑是老龄化社会的缩影。

旧房的危机其实是老龄化人生危机的镜像。有一天,我们都会老。民生巷这几间老屋要不要改造、如何改造,求解的其实是老年人如何才能过上高质量的生活,再深一层的拷问则是我们该如何与日渐衰老的自己相处。在这个意义上,这部作品从小切口进入大趋势,通过几个普通人的故事,呈现并促使观众思考社会老龄化的现状。而且,不论是作品对社会现实和代际伦理的提问,还是作品立足于“家”、围绕于“情”的提问方式,都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征,也就更能在深刻呈现我国老龄化社会独特性中激发观众共情共鸣。
暗线在三位“国庆”的往事回忆中展开。他们的名字显露出共和国同龄人的身份,而且,三人不但同住一个巷子、分享同一个名字,人生走向虽有不同却又互相穿插,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你我之中还有他,这样的人物设定构成别有意趣的互文关系,使三位“国庆”成为具体与抽象的融合体。

说具体,是因为他们各有各的故事,舞台上的马国庆扎着花灯、肖国庆看着书、于国庆磨着咖啡,工人、干部、教师,社会角色、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不一样。说抽象,是因为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代人的代名词。通过他们人生片段的讲述,我们看到了新中国的社会变迁,以及普通人在历史风浪中的命运起伏。于国庆14 岁离开民生巷 11 号,随父母到四川三线搞建设了。1968 年的夏天,白雪随父母从苏州搬到民生巷。她的知识分子家庭在特殊年代遭遇了劫难,幸好有三位“国庆”小伙伴伸张正义,仗义援手,支持她度过了人生的至暗时刻。三位国庆为白雪伴奏演唱《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》,成为这个女孩记忆中最刻骨的印象。



在90分钟的演出中,透过台上两代数人的回忆、讲述以及他们的欢乐、悲伤、落寞、快慰,我们看到了一九四九年新中国诞生,热火朝天的五十年代,曲折探索的六十年代,蓄力反正的七十年代,激情迸发的八十年代……当时代变迁从普通人的话语中被叙述,当普通人站到历史的聚光灯下,宏大事件变得琐碎而真实、日常而亲切,而历史谜团里最硬核的东西却于此浮现出来,那就是深藏于人性的善。

这种善,如坚硬的钻石,时间的激流愈是冲刷,岁月的风霜愈是吹打,反而愈发璀璨夺目,足以帮助自己和旁人驱散迷雾,照亮前路。如前所述,《民生巷11号——之二》一开篇,就由肖国庆去不去养老院牵出了养老问题,而这一难题的解决,是在老伙伴们的互相理解、互相支撑中实现的,回顾往昔给了他们担当当下的智慧和力量,生发于人性深处的善,让他们敢于直面历史的创伤、敢于处理现实的难题。正是在对人性之善的渐渐揭示中,该剧的明线和暗线融会贯通,浑然一体,从而以淡淡诗意书写出如歌人生,呈现出自己的艺术品格。
《民生巷11号——之二》并没有特别激烈的冲突,却能抓住观众的心,除了该剧源于生活,洋溢着强烈的现实关怀之外,还与演员对人物的出色塑造和独特的舞台美学密不可分。剧中的三位“国庆”性格迥异,马国庆粗中带细,肖国庆外儒内刚,于国庆真诚温良,从外形到台词再到行动,三位演员在舞台上成功开掘了角色内涵。我们看着他们像小孩子一般斗气拌嘴,像亲兄弟一样报团取暖,展现出老年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需求,不但诠释了何谓“变老”,而且引导观众以理解和对话的心态走近老龄群体。

胡一峰

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


烟火百味,南京人家

《民生巷11号——之二》观后

文 | 付宛灵


2014年,《民生巷11号》在南京首演,10年后,《民生巷11号——之二》再次为观众带来满满的南京味道。全剧围绕“拆不拆”的问题,集中展现了三个南京家庭的酸甜苦辣,将温情、质朴、动人的风味蕴藏在平凡生活的岁月变迁中,用人间百味诠释生活的本质之味。


“家味”
马国庆做的老卤面、肖国庆爱吃的江油肥肠、小川喜欢的菜豆花,这些都是他们记忆中家的味道,也构成了全剧温情的底色。民生巷的家不光是小家,还是三位“国庆”间邻里情感、家乡情谊的“大家”。在小剧场观影的近距离间,演员细腻的表演像一把勺子将这些细密的、亲切的情感一一舀住,观众仿佛与剧中人物一同咽下了食物背后的时光,感受到了心灵的共振,“家味”承载了全剧最动人的情感。
“五味”
“五味”是人生百态的酸、苦、甘、辛、咸,是小川左右为难的酸涩、肖国庆患病的痛苦、新生命降生的欢乐、关于“改不改”的争吵和众人读信时的百感交集。本剧将这人生五味细细调和,酸而不酷,苦而不涩,甘而不哝,辛而不烈,咸而不减,克制地为平凡的主题注入张力,还原了人生的真味,质感丰富,回味无穷。
“宁味”
作为南京本土话剧,在前作已有的南京美食、民国建筑、南京方言等宁味元素的基础上,《民生巷11号——之二》向不同维度延伸,展现了更为丰富的南京味道:一是南京作为“世界文学之都” 的文化底蕴,二是积极参与四川“三线建设”的时代精神。在短短90分钟内,不同时空的南京文化在此交错,调制出一部朴素悠长的“宁味话剧”。


付 宛 灵《艺术百家》编辑部

话剧《民生巷11号——之二》微评

文 | 周宇


话剧《民生巷11号——之二》通过舞台布景和光影变化营造出一个既真实又富有诗意的舞台,巧妙地将观众再一次带进那个充满烟火气息的社区,人间百态在此上演。通过一个个普通的故事、平淡的情节,该剧凝练地展现了一个时代的人文精神风貌。老南京的方言、街头巷尾的陈年物件、秦淮花灯、鸭血粉丝汤等,以及市井百姓在日常琐事中的小聪明和小烦恼,都十分生动地再现了南京的风土人情。全剧并没有太过激烈的矛盾冲突和意外变故,有的只是熟人社会中邻里之间的温情与摩擦,那些幽默诙谐的调侃、深情厚意的交流,哪怕是无关痛痒的斗嘴争执,似乎都在不断地为生活增添乐趣,琐碎而丰富。


面对社会变迁,普通人往往是无奈也无法抗拒的,但小人物的命运往往容易被忽视,话剧《民生巷11号——之二》便将视角集中于此,展现了裹挟其中的个体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变化,关注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以及在社会大潮中的挣扎与坚持,引导我们去关注和思考那些被忽略的日常和那些平凡中的不平凡。如剧中角色一样,“国庆”是马国庆、于国庆、肖国庆,也是台下的观众们,更是芸芸众生。无论是演员还是观众,既是在演别人,也是在扮自己;既是在观别人的经历,更是在看自己的生活。正是这些柴米油盐、生老病死的琐事,构成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,话剧《民生巷11号——之二》以小见大,以一种温和而有力的方式向普通观众讲述平常百姓事,有戏、有情!讲述好、演绎好这些所谓的“小事”,又何尝不是在用戏剧讲好中国故事?话剧《民生巷11号——之二》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值得我们的鼓励与肯定。


 周  宇

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文艺评论研究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