连演6场!话剧《小西湖》回归南京点燃初冬舞台热情
精致的舞美道具,精湛的演员演技,精彩的剧情故事。2023年12月3日-7日,话剧《小西湖》回到南京,5天连演6场!用人间烟火再次点燃观众热情!
金陵故事传递源远文脉
话剧《小西湖》回到南京的话剧舞台,在120分钟的时间里呈现了属于南京的发展故事和文化底蕴,地地道道的南京口音,真实可触摸的南京风景,还有身边的地名、人物,给话剧《小西湖》打上了独属于南京的文化标签。
话剧《小西湖》用真诚打动了观众。在演出之后,多位观众表示小西湖演出了南京人、南京味、南京文化,是南京城市发展的全新展现,也是观众了解南京的一扇新的窗口。
精彩演绎用热情点燃舞台
12月冬季,户外温度个位数,然而话剧《小西湖》的台上台下活力四射热情满满!
台上,各位演员顶着3℃的寒冷,克服没有取暖设备的困难,沉浸在表演中,只为呈现一出真实而高质量的舞台表演,带领观众在话剧《小西湖》的世界里徜徉。
台下,观众被于建东、朱家、徐家的故事深深吸引,仿佛跟随着小西湖重走了一遍城市发展之路,更为话剧演出中原汁原味的南京话和南京传统美食“鸭油酥烧饼、红烧狮子头、糖粥藕”的出现会心一笑。
徐 健
话剧《小西湖》用沉稳而有力的舞台实践回应了如何以戏剧的方式书写现实、讲好当下的中国故事的艺术课题。该剧没有照搬现实的改造经验,过度拔高人物的思想和精神境界,而是偏重于人在面对现实问题、解决现实问题时表现出的智慧和真诚;没有用一般的方式去处理城市发展的老大难问题,而是在实现发展的同时凸显了以人为本、敬畏文化、敬畏历史的新时代的发展理念;没有停留在“一地鸡毛”式的生活原生态中,而是从常态的家长里短透视时代的新质、捕捉心灵的动态、观照人心的趋向。(作者系《文艺报》新闻部主任,北京市文联签约评论家)
汪守德
剧作所表现的更新改造工程,不再是那种大拆大建的生硬行为,而是一种保护性开发,是精准、精细、精心的“微更新”的软过程,是理念上的日益合理与进步。这其中既是对历史与文化根脉的珍惜与传承,重视散落在民居之中旧有文物的特殊价值,使之继续活在当下,而不至于使之在推土机的轰鸣中化为乌有。(作者系总政文艺局原局长)
宋宝珍
此剧的题材选择是现实的,艺术表现却是饱含诗意、含蓄蕴藉的。剧中出现的两堵墙,一是承载着历史厚重的徐、朱两家的明代砖墙,二是作为周转房的临时竖起的隔断墙,一个被完整保留,一个被最终拆除,留下的是历史的根、脉、魂,排除的是障碍人心沟通的藩篱。(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、北京文联特约评论家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