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文化报:激活人心中那一汪水 ——观话剧《小西湖》有感
▲《小西湖》剧照 南京市话剧团供图
胡一峰
在话剧《小西湖》的结尾,剧中人物徐香美跟与自己斗了一辈子的老邻居朱家胜说:“我们这儿叫小西湖,历史上这里确实有一面漂亮的湖水。可后来这湖水到哪儿去了?现在我明白了,这面湖水仍在,就在我们百姓的心里。”话剧《小西湖》讲的正是一个关于水的故事。“小西湖”是蕴含江苏南京文脉的一片历史街区,故事里的“水”是留在人们心中关于小西湖的历史记忆。南京市话剧团从南京历史风貌区改造更新的真实故事取材,话剧《小西湖》塑造了小西湖街区更新项目总指挥于建东、小西湖社区居民徐香美、朱家胜等新时代南京人群像,以轻喜剧的手法展开老城更新中人与人的矛盾,引导人们在南京味满满的场景中读懂人物故事、体会城市变迁,深入思考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“城”与“人”的关系。
通观全剧,“激活”二字贯穿始终,表现为三重意蕴。老城在改造和更新过程中激活文脉。一开场,于建东来到小西湖,他的使命是推动小西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,目的是再现这里深厚的历史底蕴。为了保存城市烟火气,这次改造没有走大拆大建的老路,而是在尽量保护老街区风貌的基础上进行更新。于是,于建东走街串户,耐心细致地做起了群众的思想工作,四处找中介给居民安排周转房,最后还把自己的新房拿出来给徐、朱两家用作周转房。舞台上,于建东满怀热情地走进徐香美、朱家胜的老屋,诚恳地与他们促膝谈心,听着徐、朱两位老人的讲述,观众“脑补”出小西湖街区辉煌的过去,更痛惜其破败的现状。
▲《小西湖》剧照 南京市话剧团供图
事实上,小西湖的衰败与此地居民生活里的不幸互为表里。因为街区的败落、生活的贫困,徐香美拆散了女儿朱莹莹和邻居小伙朱大鹏这对青梅竹马的恋人。然而,走出“小西湖”的莹莹遇人不淑,生活并不如意,离婚后孑然一身回到了娘家;朱大鹏一直念着莹莹,几次相亲皆因家境告失败,成了“大龄剩男”……儿女的终身大事是两家老人心中的结,让拮据的生活再添新愁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对小西湖历史街区的激活,本质上是对生活在这里的人的激活。只有让他们重新燃起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和信念,城市的改造和更新才具有意义。
看过话剧《小西湖》的观众一定会被剧中洋溢的生活气息所感动,而这一艺术效果的达成,归根结底在于该剧的编剧、导演等主创把人的命运置于作品的中心,紧紧贴着普通百姓内心的爱恨冲突编写故事、渲染矛盾,并将其立在舞台上,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身上的复杂情感呈现在观众面前。徐香梅母女也好,朱家胜父子也罢,即便是“反面教员”秦嫂,无不是小西湖历史街区命运的缩影,也是新时代南京人生活和情感的体现。剧中人物是杂糅了历史和现实的艺术创造,也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对诸多元素的艺术提炼。
▲《小西湖》剧照 南京市话剧团供图
我愿意把《小西湖》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宏观背景下的艺术创造来欣赏和分析。我们正在经历和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一场伟大的历史变革,是关乎每一个人的社会实践。中国式现代化不但标识了文明走向、价值选择和文化使命,也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审美元素,等待艺术家去挖掘并呈现。《小西湖》尝鼎一脔,从具体而微的视角出发,以话剧艺术的方式精彩讲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南京故事,成功塑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担当者、感受者形象。
这部剧的主要人物不算多,但个个神采奕奕、鲜活耐看。表演者像高超的面点师一般,把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剧本的理解糅合在一起,以生活化为基础又恰到好处的夸张处理,使徐香梅、朱家胜等人物艺术个性鲜明张扬又不失真实。我以为,这样的舞台形象,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、是个性的也是典型的、是艺术的也是美学的,他们带着故事走向观众,诱使观众想起自己经历的故事,从而在有效的共情中酿成强大的共鸣。当舞台上的吵吵闹闹、拌嘴斗气硝烟逐渐散开时,朱大鹏和徐莹莹回想起一块儿吃糖粥藕的甜蜜岁月,而他们各自的父母站在周转房的阳台上眺望正露出新面貌的小西湖,随着历史街区的更新计日程功,往昔的心灵创伤正在愈合,新的更加美好的日子展现在眼前。于是,我们和剧中人一样心头释然,更清晰地明白了一个道理:生活终将以最大的善意回馈那些懂得它、珍惜它的普通人,让他们的心灵得到最温馨的抚慰。
▲《小西湖》剧照 南京市话剧团供图
与老城、居民同步被“激活”的,其实还有于建东。他是城市改造的执行者,也是反思者、纠偏者。按照剧情的设定,他曾经主持过大拆大建的城改项目,盖了很多高楼。在认识到这些工作中有对城市历史文脉的破坏时,他背负了深重的心理负担。于建东承揽小西湖改造工程,固然是对老城区历史文脉的拯救,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他的自我救赎。积压于他内心的负疚和苦闷,只有通过对历史文脉的保护才能得到释放和缓解。正因为如此,于建东这个人物巧妙地反映了城市改造政策的调整。于建东为小西湖项目四处奔走,不惜牺牲个人利益,还和妻子陈娟闹了矛盾,诸多情节都具有坚实的内在合理性。以于建东为中心的这条叙事线,不但和以老城区居民为中心的线索很自然地交织在一起,在互相支撑中推动全剧故事的展开,而且从另一个侧面深化了全剧的主题。《小西湖》全剧始终紧扣主题展开,使该剧结构紧凑、剧情有张力,并成为思想内涵的有效表达形式。剧中6场戏,不但把现实生活中那本“难念的经”提炼为符合戏剧冲突的情节,而且妥帖完成了小西湖改造项目顺利完成在叙事上的起承转合,让这个故事既发生在南京小西湖街区里,又反映在新时代中国城市更新、文脉赓续的各地实践中。
南京小西湖确因该处池塘美如西湖而得名,在中国文化语境中,“西湖”是美好的存在,杭州的西子湖、扬州的瘦西湖,自古便是艺文渊薮。如今,在这个以“西湖”为名的总谱中,又增添了话剧《小西湖》的动人旋律,流淌在南京话剧院艺术家精彩的表演中,融进新时代中国人奋进的足音里。
(作者系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、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