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再掀“红色旋风” | 话剧《雨花台》在国家大剧院迎来第150场演出

2021-07-12 13:54:00   浏览:894  

“国不可以不救。他人不去救,则唯靠我自己;他人不能救,则唯靠我自己;他人不下真心救,则唯靠我自己……”

舞台上,伴随着振聋发聩的呐喊,烈士们迈着坚定的步伐,毅然走向熊熊燃烧的大火,大幕缓缓合上……舞台下,观众们报以热烈持久的掌声,热泪盈眶,表达着心中的感动与震撼。


4月24日晚,话剧《雨花台》在国家大剧院隆重上演,参加由中共中央宣传部、文化和旅游部、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“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”,演出引发强烈反响和热议。

这不是话剧《雨花台》第一次在北京演出,带给北京观众的震撼感动却一如既往;这是话剧《雨花台》的第150场演出,掀起的“红色旋风”也一如既往。

“我身上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,只有一副近视眼镜,值几个钱。我身上的磷,仅能做四盒洋火。我愿我的磷发出更多的热和光,我希望它燃烧起来,烧掉过老的中国,诞生一个新中国!”

……台上,英烈铿锵的话语在回荡;台下,观众们激动地齐声应和,台上台下交汇成一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。

台上,演员深情鞠躬、谢幕;台下,观众热烈响应、不愿离去,满眼是感动的泪水,剧场里是如潮般的掌声。

这熟悉的场景,5年多来无数次出现在话剧《雨花台》演出的现场,话剧《雨花台》成了感动全场的“泪花台”。同样的场景,再一次发生在当晚的国家大剧院。

两个小时的演出,以3个审讯室为主场景,在暗无天日的监狱中,恽代英、冷少农、许包野、施滉等烈士,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,他们坚定理想信念、坚守内心信仰,英勇斗争、顽强不屈。


话剧《雨花台》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、南京市委宣传部出品,南京市话剧团创作、演出。邀请著名导演胡宗琪执导、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高城担任编剧,组建了一支国内一流的主创团队。在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和对雨花台烈士陵园进行深入调研后,用时空浓缩的方式、扣人心弦的情节,配以大量多媒体史料,把不同时期、不同地点牺牲的烈士放在同一个时空里,塑造了一批雨花台烈士的群像。把中国早期共产党人的忠诚、信仰、担当,为国为民慷慨赴死的英烈精神呈现在舞台上。

有专家评论说:“真实的力量最动人。”话剧《雨花台》中,很多台词和故事,大部分没有经过艺术加工,而是根据史料进行还原的,包括烈士的家书等,都是直接搬上舞台。

大部分的台词或情节都是烈士们说过的话,发生过的事,所以,每场演出都能够深深打动观众的心灵,直抵人的内心深处。五

年多时间,百余场高规格演出,不断地打磨精进,话剧《雨花台》的舞台呈现日臻完美,雨花英烈精神随着一场场精彩的演出,在所到之处掀起“红色旋风”。这次在国家大剧院演出,“红色旋风”再次让人们走进雨花英烈的精神世界,感受到信仰的力量。



演出结束,观众们依然沉浸在震撼感动的余波中,有人说:“这真是一次震撼人心的党史学习教育。”雨花英烈就义前一段段慷慨激昂的话语,在人们心中激起了阵阵回响;在面临生死抉择的人生路口,雨花英烈对于信仰的执著坚守,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,为观众带来了一次直抵心灵的洗礼。


观众王珂走出剧场,脑海里仍然忘不掉舞台背景大幕上顾衡的手部特写。“一双本来是翻书、拿笔的白净的手,为了和劳苦大众打成一片,在碱水里泡、在沙子里来回搓,变得粗糙无比。” 王珂说,“这些年轻的生命用对正义良知的坚守,用对革命理想的坚守,告诉了我们,什么是信仰。”


“我们的美好生活来自于千千万万个为了理想、为了正义、为了新中国而前赴后继的革命先烈。”舞台上,年仅16岁的袁咨桐烈士、17岁的石璞烈士,给95后观众胡易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。“是什么在支撑着雨花英烈们不屈的脊梁?是什么让他们无所畏惧慷慨赴死?话剧最后一幕最让我震撼,也让我找到了答案。‘国不可以不救。他人不去救,则唯靠我自己。他人不能救,则唯靠我自己。’这样强大的信仰,就是他们的精神支柱,也是当下的我们,需要传承和弘扬的精神。”


“施滉、许包野,是那个时代的精英人物。他们年纪轻轻,就海外留学;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拥有一份富足而体面的生活,可是他们却做了另外的选择。从他们身上,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。”观众陈迪表示,剧中两位烈士和妻子告别的场景也特别让人感动,“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,舍小家为国家,为人民抛头颅、洒热血,他们真是太伟大了!”


剧中许包野就义前对施滉说的那番话让很多观众深受触动——“你我付出一人之生命,或许就将新中国的诞生提前了一个小时,万千同仁付出生命,则理想之国,近在咫尺。这美好的一天,就留给后人吧!”观众们纷纷表示,要以烈士为榜样,传承雨花英烈精神,用红色基因去铸就人生的未来和祖国的未来。


第150场,对演员们来说,每一句台词、每一个表情、每一步走位都可谓炉火纯青。该剧2015年9月28日为革命烈士纪念日庄重首演,至今已是第六个年头了,饰演恽代英的南京市话剧团优秀青年演员崔钟,还清晰记得话剧《雨花台》在北大启动“全国高校百场巡演”时的场景,那天正好是他的生日。一晃第150场了,他和所有演员一样,经历了从青涩到成熟,一路成长。



“最开始演的时候,感觉角色和我们个人之间还有距离,只能画其形,在领会其神方面还差一点。”饰演施滉的南京市话剧团优秀青年演员李竹说出了大家共同的感受。经过时光和实践的打磨,如今站上舞台,他们就是雨花英烈。“

并不是说我已经达到雨花英烈那种高度,而是觉得在台上两个小时的呈现过程里,我不会感觉到我是崔钟,我觉得我所有的行为举止,包括我的思想,我在舞台上所有释放出去的东西,我就是恽代英。”崔钟说。



尽管对话剧《雨花台》已经如此熟悉,所有演职员仍把每一次演出都当成第一次看待,依然认真,保持严谨,每一场都全力以赴。他们说:“我们一直在用雨花英烈精神鼓舞、激励自己创作、学习,演好每一场戏,用最好的精神面貌、最完美的状态去完成演出。”正是这样的精神,让话剧《雨花台》连演百余场,在2017年获得了中宣部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“五个一工程”优秀作品奖,此次更是光荣入选由中共中央宣传部、文化和旅游部、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“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”,并成为其中重点宣传的十部作品之一。4月24日和25日在国家大剧院连演两天,为更多首都观众带去震撼和感动。